紫金县孙姓的由来
一、姓氏渊源
孙氏出自东周姬桓王时期(约前729年,史称春秋)。春秋时齐国有一位文武兼备的大夫,名书,字子占,伐吕有功,被汉景公赐姓孙,食采于乐安(山东乐安),建立孙国,孙书为孙氏始祖。
二、迁徙史略
孙氏始祖孙书,居于山东乐安,子孙繁衍昌盛,后分居河南等地。传至东汉末,孙策、孙权居于江东金陵,建立三囝魏、蜀、吴的吴国。子孙繁衍于东吴(江苏、浙江)各郡。唐朝末年,黄巢起义,震憾京都,唐僖宗封孙琍为百将,率兵南下征讨,告捷后,被封东平侯,定居江西宁都县,历居七代。
八世传至十三世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,又居四代。五代传至孙友松、孙友义兄弟于明代水乐元年( 1403年)由闽迁粤,定居长乐县琴江都上镇公馆背(今紫金县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),历经十一代。
十二代(孙友松为入粤一世)传至孙连昌,率一支于清康熙中叫迁入增城,不久又迁至香山县(今中山市涌口门村),又传至孙殿明,由洞口迁入翠亨村(孙殿明即孙中山高祖)。据此,中山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居地,紫金县中坝是孙中山祖籍,江西、福建是孙中山先相祖籍(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据其祖源流供稿)。
三、迁入紫金概况
(一)孙浩,字友松,于明朝永乐年间(1403-1424年)偕弟孙深,字友义,由福建汀州迁入长乐琴江都上镇约(今紫金县中坝镇发昌孙屋排)。后裔分布姜輋、袁田、发昌下孙屋排。
(二)孙应经,字九如,于明万历二一九年(1601年)由长乐溜沙久安寨迁入上义开基。
(三)孙颖辉,于清末由兴宁径南镇迁入龙窝枫林角孙屋坝开基。
(四)孙显泽,由兴宁迁入九和幸福村蕉头角开基。
(五)孙念五郎,名法腾,随母由大埔县青溪花果同迁入瓦溪下濑,后分布上濑。
四、堂号
乐安堂出自受姓始祖书公,受封食采于乐安(山东乐安),后人便以此为堂号。
东平堂、富春堂出自百将公孙利,于国有功封东平王而得名。孙利在富春封王,所以又称“富春堂”。
兵法堂出自孙武著兵法,流传至今,故得名。
五、祠堂及其构建
孙氏在县内有祠堂5座,其中中坝镇发昌村1座,上义镇1座,瓦溪上濑1座等。
孙氏总祠位于中坝镇发昌村石脚下(孙屋排)。始建于明代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重修于2013年。坐北向南(壬山兼子),上三间下三间,两廊两横屋,砖木结构。上堂花岗岩石基础,青砖扆便,上部石灰批荡。上堂架19檩,栋下和前栎檐中间置浮雕“福寿”化形,线条框边,框内雕“梁筷”八宝等吉祥图案描金梁树2根。后墙巾砖砌土殿,安放祖牌,左侧安放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,祖牌上(墙壁上)张贴一个高90厘米行书大“福”字,土殿前摆香案桌,放香炉、烛炉,香案前摆供桌。堂门花岗岩石条平铺檐阶,石板材平铺地面。
天井,用花岗岩石条框四边,石板材铺底,两廊构成廊厅。
下堂,如上堂砌饰,上部石灰批荡,架13檩,栋下架“福寿”化形,线条框边、框边浮雕传统吉祥图案粱树1根。上下堂地面以花岗岩石板材平铺。
柯前面明间缩进3尺为门廊,门廊置“福寿”化形,线条框边、框内浮雕吉祥图案描金梁树l根,杉木大门框,花岗岩石门墩,杉板门扇。两边横门均是杉木门框,石门墩,杉板门扇。次间中门上下各置大小方窗,大门两边五间以扆便为基础,四条砖柱分隔,灰粉白墙。两边虎爪间、烽火到顶,九牙为檐,地下花岗岩石条砌檐阶。屋顶叠瓦平卜脊,颇具客家传统建筑。堪舆家立论为:“黄牛挨磨”形。主建筑448平方米,门坪余地面积1233平方米,门前半月形池塘而积188平方米,占地而积2542平方米。
上义孙氏宗祠位于上义镇光辉村。始建于清代光绪一年(1840年),1996年重修。坐北向南,上五间下五间两廊两进,山墙搁檩砖术结构。上堂前檐树花岗岩石力柱,花岗岩棱形柱斗础,构五架梁,上堂架19檩,栋下置浮雕吉福寿化形线条框边,框内雕祥图案描金粱树2根。墙体砌墙角柱,下部贴红色瓷片,上部石灰批荡,灰瓦、硬山顶、龙舟脊。厅后堂置浮雕“双龙戏珠”为项,下层浮雕龙凤狮麟、鹤、鹿、四时花卉灵鸟吉祥图案满堂神龛,龛两旁雕花卉十两副对联,龛内安放祖牌。
天井,用花岗岩石祭框边、石板铺底,两廓构成南北厅。
下堂山墙搁17檩,栋下置浮雕吉祥图案捕金粱树1根,墙体如上堂构饰。厅前树木圆柱2根,花岗岩石鼓形柱斗础,构成屏风大门,门额镶“乐安堂”木匾。祠前面中路明间与左右次间,缩进4尺为门廓(俗称狮口),廓檐前树花岗岩方柱、花岗岩石异形柱斗础,构四架粱承檩,置浮雕吉祥图案门梁l根。花岗岩石大门框,花岗岩石门墩。前檐封檐板浮雕历史人物。门额塑“孙氏宗祠”匾额。祠堂前而门坪,门坪前有半月形池塘。主体建筑面积240平方米,占地面积1563平方米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文字、图片)收集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,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
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