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第一个状元――孙伏迦

诚实直谏 魏征之风

― 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孙伏迦

状元,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。科举制度是一座金字塔,而状元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,为了摘取状元这顶桂冠,便有了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”这些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句。科举制度废除后,状元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,而状元的称号并没有因此而消失,直到现在,人们还把学习、工作中那些取得优异成绩、名列第一的人称为状元,例如“文科状元”、“理科状元”等。可见状元在中国的影响之深。那么,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谁呢?多数学者认为,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年间的贝州武城人孙伏迦。

孙伏迦生年不详,与公元658年武城家中去世,他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个状元,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朝状元,为什么叫两朝状元呢,因为他是中国自隋朝以后,实行科举制度以后,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,同时隋朝灭亡以后,唐王李世民登基时期,孙伏迦还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,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廉吏之一,如今我们政界提倡倡廉,当以先人孙伏迦这位武城人为榜样。

孙伏迦是否是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这一问题部分史料有记载。《玉芝堂谈荟》卷二,《历代状元》条:唐宋以来,状元科第姓名可考者,唐高祖武德元年孙伏迦止称第一人。《登科记考》卷一:武德元年,壬午。孙伏迦,《玉芝堂谈荟》载唐宋以来状元姓名。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孙伏迦,是孙伏迦为唐第一科状元。惟唐贡举始于武德五年,言元年者误。又按《旧书》,伏迦于武德元年上书,以授治书侍御史。五年免官,寻起为刑部郎中,岂免官时应举耶?其时草昧初开,未可以常格论之。《玉芝堂谈荟》被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为“是书亦考证之学,而嗜博爱奇,不免兼及所屑之事。”今人傅璇琮谓是书卷二《历代状元》条,“虽有错误,但其材料来源,当有所本。这些大约也是唐宋人留存的散见的登科记,但现在已不能考知其作者及卷帜。”(《唐代科举与文学》14页)可见《玉芝堂谈荟》列孙伏迦为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有根据的。《登科记考》引文及注解中将孙伏迦列为唐开始贡举的武德五年(622)的状元,并以“其时草昧初开,未可以常格论之”来说明武德五年时孙伏迦免冠应举的可能性和可信性。

武德五年冬十二月,唐王朝在都城西安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科举考试。主考官是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。以参加进士的30人中录取14人。发榜之日,旭日东升,寒风飒飒。皇城礼部贡院,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。应试的举子们蜂拥榜前,争睹榜文,“孙伏迦”三字赫然位列榜首。同榜李义琛与李义琐、堂弟李上德,兄弟三人同时登科,轰动一时。隋开进士科时,制度体系并不完备,取中者也不分名次。唐科举制则是经充分准备之后开科取士,体系完备,一直影响到了整个封建年代。因此,孙伏迦成为有史籍记载的第一位状元,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。

孙伏迦自幼家境清贫,聪明好学,18岁时入仕隋朝。史载,孙伏迦宽宏大量,处事从容,荣辱不惊。他为人忠直诚恳,敢于直言上谏,有魏徵之风。武德初年,针对隋朝灭亡的教训,孙伏迦向唐太祖李渊进谏三策:其一,“天子有争臣,虽无道不失天下”。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“不闻其过”,因此劝告皇帝虚怀纳谏,“开不讳之路”,选贤任能,励精图治。其二,“百戏散乐,本非正声”。他认为,隋末皇帝贪图安逸享乐,官场淫风四起,是王朝灭亡的征象,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,要雅正社会风气。其三,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。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,因此,他劝告皇帝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,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。孙伏迦指陈得失,无所回避,慷慨至诚,使唐太祖深受感动。唐太祖认为孙伏迦“既怀凉直,宜处宪司”,遂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。

武德五年(622),刘黑闼在家乡武城一带再举义旗反唐。李建成率军将刘黑闼义军下去。唐朝平定天下后,唐太祖颁布了大赦令。但是不久之后,唐太祖又要处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。在此危难之际,孙伏迦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,进谏说:“王者无戏言。”往昔攻打天下时,应该随机应变,现在四方已定,应该制定法律与天下人共同遵守。“法者陛下自作,须自守之”,这样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惧啊。“兵食可去,信不可去”。自己做事不讲信义,而要天下的人相信你,怎么可能呢?高祖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,避免了一场灾难。今天,生活在武城一代的老百姓记住了李建成等人的罪恶行径,也忘不了孙伏迦为民请命的可贵精神。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,孙伏迦弹劾民部尚书裴矩“苟钓虚名”,而不“救恤百姓”。由此,唐朝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,使贫苦的农民得到实惠。当时,军粮赋敛十分繁重,他多次请求减免。申明百姓安危的大道理。也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:“卿能言朕失,朕能改之,天下庶有谬乎!”“赏罚之行,无贵贱亲疏,惟义所在。”此言出自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三《孙伏迦传》,是孙伏迦在劝告唐太祖执行法律要一视同仁时说的一句话。此话的大意是说:国家进行奖赏和处罚,不分贵贱亲疏,唯一的标准是正义国法。这反映了孙伏迦执法护法的可贵精神。

孙伏迦以直言进谏知名,以刑罚法律方面的知识为专长,又是一个值得后人尊崇的、度量胸怀十分宽广的人,他轰轰烈烈的不平凡的一生使武城历史增加了更为辉煌的一页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孙伏伽“为民请命”
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7年09月18日01:01 正义网-检察日报

孙伏伽是唐朝开国名臣,历任治书侍御史、刑部郎中、大理卿、陕州刺史等,为建立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,被唐太祖李渊誉为“谊臣”。

武德初年,针对隋朝灭亡的教训,孙伏伽向唐太祖李渊进谏三策:其一,“天子有争臣,虽无道不失天下”。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“不闻其过”,因此劝告皇帝虚怀纳谏,“开不讳之路”,选贤任能,励精图治。其二,“百戏散乐,本非正声”。他认为,隋末皇帝贪图安逸享乐,官场淫风四起,是王朝灭亡的征象,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,要雅正社会风气。其三,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。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,因此,他劝告皇帝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,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。孙伏伽指陈得失,无所回避,慷慨至诚,使唐太祖深受感动。唐太祖认为孙伏伽“既怀凉直,宜处宪司”,遂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。

唐朝平定天下后,唐太祖颁布了大赦令。但是不久之后,唐太祖又要处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。孙伏伽进谏说:“王者无戏言。”往昔攻打天下时,应该随机应变,现在四方已定,应该制定法律与天下人共同遵守。“法者陛下自作,须自守之”,这样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惧啊。“兵食可去,信不可去”。自己做事不讲信义,而要天下的人相信你,怎么可能呢?

  孙伏伽心存百姓,为民请命。当时,军粮赋敛十分繁重,他多次请求减免。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,孙伏伽弹劾民部尚书裴矩“苟钓虚名”,而不“救恤百姓”。由此,唐朝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,使贫苦的农民得到实惠。

 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孙伏伽改任大理少卿。当时,唐太宗经常出去打猎驰射,愉悦群臣。孙伏伽及时上书劝止,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:“卿能言朕失,朕能改之,天下庶有谬乎!”

■名言链接:

  “赏罚之行,无贵贱亲疏,惟义所在。”

 ――此言出自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三《孙伏伽传》,是孙伏伽在劝告唐太祖执行法律要一视同仁时说的一句话。此话的大意是说:国家进行奖赏和处罚,不分贵贱亲疏,唯一的标准是正义国法。这反映了孙伏伽执法护法的可贵精神。
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文字、图片)收集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,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
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