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流-孙复后裔源流
五代十国时,后唐李存勖于同光元年(公元923年)率军攻战濮、郓、曹三州,大肆劫掠,孙膑后裔被掠,驱至山西平阳、洪洞一带。复的先祖就是在这一时期从山东来到山西平阳的。他的曾祖父、祖父来到平阳后,徒居在晋州平阳(今临汾市)沙坡氏(现改王庄)东宜村落户,距临汾城十华里的汾河西岸。孙复的父亲就出生在这里,从曾祖父到父亲三代人,均为布衣,以务农为生,家境贫寒。公元992年农历四月,孙复出生。但是非常不幸,父早亡,孙复少年志于苦读,与母相依为命,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。四举开封府进士,均于科场失利。“三退于礼部,一黜出于崇政殿”,未能任官。究其原因,“盖由于其重义理而轻传注,而宋时沿隋唐学风,专以辞赋取士。”复重文学修养,故“知其道不与时合,不敢复进。”最后一次是在景佑元年(公元1034年)初,此时,已是家贫如洗,又有老母侍养,无奈四十二岁时,经在与其同考的山东郓城举子士建中的介绍下,来到南京,找到当时在那里任职的石介。因二人思想颇为接近,复的学识令石介折服,因此介率张洞、李温等拜复为师。请去泰山讲学,筹办了泰山书院。起初该书院建在岱庙旁边。后又迁至泰山普照寺西北。亦称泰山书院。携母同居,专心讲学授徒。讲学期间,贫困不堪。“衣弗充,食弗给,不足以逃饥寒之忧”。但复不以生计为意,安贫乐道。仍聚书满室,与群弟子讲学求道,乐之不彼。复四十六岁时(1038年)还一事无成,当时担任河东节度使的范仲淹、丁母忧,守丧居应天府(今商丘),掌学府,复听说范仲淹刚正廉洁,礼贤下士,就去求见。据《东轩笔录》载,公(范仲淹)在睢阳掌学,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公。赠钱一千。明年孙生复谒公。又赠一千。因向“何为汲汲于道路?”孙生戚然动色曰:“母老无以养,若日得百钱,则甘旨足矣。”公曰“吾观子辞气非乞客,二年仆仆几何?而废学多矣。吾今补子为学职,月可得三千以供养,子能安于学乎?”孙生大喜。于是授以《春秋》,而孙复荐学不舍昼夜,公甚爱之。得到范仲淹的资助,孙复专心授学,门下多出贤良之士,如石介、文彦�觥⒎洞咳实取#�皆一时之精英,可谓“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”。欧阳修赞扬先生“能使鲁人皆好学”,复常以“一寸丹心如见用,便为灰烬亦无辞”自勉。
庆历元年(公元1041年),复已五十而未娶,丞相李迪(河南孟县人)把自己的�┡�嫁给他(后被敕封一品夫人),看重的是复的品德,自石介以下的人都以弟子身份跟他学习。为此,李丞相落得爱惜贤人的好名声,社会影响很大。更有文人将这一故事编成戏剧,名叫《相女下嫁》。这段姻缘传为佳话。徐州人孔道辅给事,字直温,孔子之后,时为龙图阁待制。此人为人刚直,处事认真严谨,不轻易赞赏别人,听说孙复为人,甚是疑惑。就亲自来拜见。他看到的是作为同朝为官的国子监直讲石介拿着拐仗,鞋子在一旁侍候,复坐地时候他就站 着,复上下台阶以及行礼的时候,他就搀扶着。等复回拜时也是如此。通过这些事才明白老师学生之间的礼节。孔给事看后非常惊叹,至此来往日密。
宋庆历二年(公元1042年),范仲淹在朝实行新政,召天下有用之才。在他与富弼的推荐下,复被诏命为国子监直讲,为仁宗皇帝师,赐五品服。
庆历七年(公元1047年),孔道辅给事以密谋作乱,被惩办。在搜查他的住处时得到了一些诗稿,其中有孙复的信件书稿。受到牵连,因而被贬。在江苏泗州,河南长水县任知县,陵州通判等职。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几人上书皇帝,说:“孙先生的品行被世人仿效,经术为人师表,不应把他逐到偏僻荒诞的地方。”于是又重新让他担任国子监直讲。
嘉佑二年(1057年)七月二十四日,复病故于开封家中,享年六十六岁。他的最高官职为殿中丞。逝世后,天子十分伤心,赏给他的家属十万钱及百亩祭田(今泰安市范镇岔河村一带),同年十月二十七日,复安葬在山东郓州府须城县芦家乡的北扈原。现在的东平县梯门乡,东瓦庄村东南1000米处的山谷内,墓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封土高六米,直径30米,由宋欧阳修作,《孙明复墓�I铭》。
复生一子,名大年,于嘉佑三年十一月(1058年),因张万平上言,特补效社斋郎,后不显。据临汾《孙氏族谱》记载,大年生一子,名元。世居泰安市范镇岔河村,在村北建祠堂(遗址仍存),经营百亩祭田。
岔河村孙氏古祠堂主祭孙武第四十九代孙复之牌位,该祠堂位于岔河与故县村之间,在大汶河上游的瀛汶与石汶两大支流交汇口之北侧,南有岔河村,北有故县村,与下乔村相临。该祠堂内奉祀孙复牌位,由仁宗谏官欧阳修题“宋殿中丞泰山先生讳复字明复之神主”。复子大年的牌位依序排例,其裔孙佑邦字良辅的牌位,也列其中。据元泰定四年(1327年)孙复裔孙介所录《圣宗孙君大葬墓志铭》。明正统元年(1436年)孙朋恩,朋昌所编的《族谱文》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《重修孙氏族谱》。均记载孙佑邦字良辅之功德,其人文武兼备,功盖天下。于南宋嘉定三年(1210年)被敕封为“忠义承信郎”。在兖州奉符县(今泰安)岔河村经营祠堂,积田百亩。
孙佑邦淑配范夫人,范仲淹之后,继配王夫人,侧室余夫人,共生六子,人烟甚旺。
南宋嘉定年间,嘉定是(1208―1224年)。共计17年。这段时间是金宣宗(完颜��)时期。与蒙古太祖(铁木真)属同期。太祖八年(1213)耶律留自立辽王,这一年与铁木真战在怀来。宋史称:(是岁,河北郡县尽拔,唯中都通顺,真定,东平等十一城不下。)十五年:“木华黎攻东平不克。”由此可见,东平府在(1220年)仍在南宋的控制之下。据《文献通考》载:蒙古太祖十六(1221年),南宋在山东的地方武装不断归附。”下令铸"泰安军"等处官印,并冠以:“嘉定”年号。公元(1223年)蒙古军占领东平府。佑邦所组织的地方抵抗武装被战败。遭敌追杀。不愿归附蒙古军。将追遂自己的人“裳锦挂裾”。发放了衣物于以解散,各自谋生。良辅本人决意放弃渡长江。为避难,泪别故地。“束书藉服物钠筐中”。“假作江湖散人,”携妻子“西归”山西临汾东宜村老家。转而又经下藐姑射,至曲沃、横水、绛州,落脚距闻喜城北七里之北官庄村,由于该村岭东区分,居岭之东,故称岭东村,隐其真名,人见他货郎样,便呼其和郎,在此安家置业。从此良辅日夜与村人闲谈,“不闻兵革事”。良辅去世后,其一子名得回原籍临汾东宜村老家,为明复公祀。后该支又分出东西两支。一子名敬德隐居岭东村,该支已有几千人之多,在该村的村极之地建祠堂,尊明复公为始祖,良辅公为迁始祖,祠堂中有“大宋孙君讳良辅号和郎公之神位”的石碑耸立在祠堂大殿正中。现仍存。良辅公的墓地离距该村东边二里许的沟西埋葬,墓地三面临岭,前面临沟,坐此朝南。另一子则出赘王氏家族。
佑帮字良辅西归临汾,这段史实有临汾东宜村《孙氏家谱》、《闻喜岭东孙氏家谱》均有记载,尤以“良辅传记”更为详尽。
而据元代泰定四年(1327年)孙介所录《圣宋孙君大葬墓志铭》(1436年)孙朋恩,朋昌所编《族谱文》,清乾隆四年(1739年)《重修祠堂碑记》均记载了佑帮字良辅的功德,对于良辅的记载极为一致,现摘录部分内容以做对比。
据《呈宋孙君大葬墓�I铭并序》碑文载,佑帮字良辅,其家族历史“远源流长,德深则流远”。君讳佑邦,字良辅,其先生子……源流於此。“家资”积倾百亩於故县(岔河村)。“君谦以处已,恕以侍物,饥者谷其腹,寒者蔽其体”“人莫不饱”,因而“豪横於乡里”“时人无不钦服”“先生不勤;性文雅,喜文士,善骑射,大有志,重修身”“我圣宋嘉定已卯年,蒙古军南侵公勃勃然”组织地方武装“率虎众抗战,战必胜,为天下雄”“大得士民心”时“军人马权治东平府”由于佑邦所组织的地方武装的帮助,“国家大利”。“大得士民心”“公之用心,盖未易枚举,夫孝始於事亲,忠於事后,终于立身杨名,兼而两之。”
闻喜岭东祠堂的“户祖碑序”“大宗孙君公讳良辅,号和郎,明复公之裔孙也,读书好大义”。蒙古军南侵,大片国土失守,“公慨然曰,余先人世享赵氏��豆,子若孙世家乐利之休,余何忍�P居坐视而论亡。”因而组织地方武装,协京军抗敌,战败后,“余将佩�_裳袭挂裙”“追踪沮罗之孤臣,为勉吐炭,击揖告别长江”西归山西老家临汾东宜村。
上述碑刻,关于良辅的身世,世迹,功德,时间,地点基本吻合。
据《呈宋孙君大葬墓�I铭并序》中言道:“非公吾执”,“兴而西归”。“公之处事有德”。“为曲全其心,恐日往月来,为之烟没”。良辅后人,“钦我先祖情爽在天,得无怨”,“精选长於阴阳术者”。“卜兆域乙酉九月丙戌十五日以成大恭之礼。蹲虎双羊,左右俾彰”。“我祖先积德累功,而丘虚坟垅(衣冠冢)”,“家无……不足矣”。良辅公的西归,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《临汾孙氏家谱》记载:“良辅祖携妻子西归”。
闻喜《岭东孙氏家谱》记载:“公假作江湖散人,逐束书籍服物纳双箧中,从临汾南游下藐姑射至曲沃,横汾水,转绛州至闻喜城北的官庄村(今岭东村)。该村位于涑水、峨嵋岭之间……真可隐矣。“故隐名隐居,日夜与高人奇士作出世谈,几不闻桃花源外复后有兵革事也。”“归不可,籍不可幸天年”无奈“志不改革,不籍也”。死后葬岭东村西沟地。
上述记载,明确无误地记录了良辅公从岔河村西归山西老家临汾东宜村,转而又隐居闻喜岭东村的历史史实。三地两碑一谱,详实记述。从而证实了良辅祖迁徒的详细经过和原因。如此,山东泰安岔河村孙氏,临汾东宜村孙氏,闻喜岭东孙氏,三地孙氏同为良辅后裔,而三地分居矣。
而今,山东泰安范镇岔河村孙姓人家,由于孙复后裔良辅共生六子,其中三子随父西归山西,一子在临汾东宜村,一子隐居闻喜县岭东村,从复祖现传至三十一世。另一子则出赘王氏家族,而仍留在岔河村的三个孩子,其后人一直就生活在本地,经营祠堂。据孙洪臣所撰《孙氏溯源记》文中提到:“明复其子大年祖就业于斯。”“有自淄川迁来者讳敬,从考同宗共族。”“合族人於老祖莹中立石谱”“上题泰山孙氏世系图,列先祖”“传皆是明复公苗裔”“传芳弗伐义声名天下,亦其二十二世孙也”。“佑邦祖墓碑历金迄元,越明及清传至中华千年有余年,犹然屹立,乃辅祖神灵所使,昭示来兹也”。“宋朝所建墓碑於今尚存,碑额篆字焕然斯新,前有御祭碑文。”由此可见,淄川迁来者孙敬并不是佑邦字良辅的后裔,而之所以淄川来者与良辅裔孙共同经营祠堂,在良辅坟前立碑明世系,完全是因为同为明复苗裔,经考证淄川孙敬的祖上是从山西到河北枣强再到淄川,然后到岔河村,而岔河村孙氏与淄川迁来孙氏只能是在山西为同宗,这一观点由《埠东孙氏家谱》的“流源考”予以证实。
综上,关于孙复祖的世系考析,由于历史的原因,资料贫乏,错误难勉,恳请孙复后人贤者堪正。
孙复二十七代孙文才敬书
二0一一年二月十五日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文字、图片)收集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,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
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